1932.10.22 — 2020.3.15
个人悼念[返回主页]
师恩绵绵 如沐春风
                 —怀念恩师宁津生院士
    2011年,在硕士导师方源敏教授的推荐下,有幸跟随宁老师学习深造,终于圆了武测梦。开学之初,老师约我在教学实验大楼15层重点实验室的办公室见面。虽然已工作多年,之前也与老师有过多年面对面的接触,但作为学生还是第一次,心里还是很紧张。按约定的时间到了办公室,老师在忙完手头工作后微笑着招呼我坐在办公桌对面,可能看我紧张,老师先让我简单地介绍了以往我的工作、研究经历,中间穿插些询问,慢慢地使我放松了下来。老师通过进一步的了解,认为我在地方高校积累了教学经验,从事了不少相关项目,但是涉猎太广,测绘、地信、遥感等方面都做,看似研究的东西多、广,但毕竟精力有限,都难以深入,浮在表面,在同行之间很难为人所了解、得到认同;同时,生产项目思想太重,也会影响科学问题的深入研究;机会难得,既然选择了攻读博士,老师建议我要收心,从做项目追求经济效益中脱身,抓紧时间了解测绘领域的研究前沿,结合区域特色,选择某一方面,要能耐住寂寞,集中精力进行长期、深入地研究。这次的见面,是一次对我个人前进方向的纠偏,对研究有了更深的理解,使我逐步从追逐工程项目向甘于寂寞进行科学研究慢慢转变,终身难忘。宁老师那时还担任着教育部高等学校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和中国测绘学会测绘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作为测绘界泰山北斗式的专家,从国家部委、国家测绘局到各地方科研院所、高校、测绘地理信息生产单位,大家都希望能够得到宁老师的指导,一年也就365天,所以老师很忙。读博期间,也多次去办公室尝试找过老师,但总是在门口打望一下就离开啦,因为大家都在围着老师商量事情。记不得是什么时候,老师总是利用中午或晚上休息时间,约我到家里答疑解惑。
    老师家住二楼,要爬蛮长的楼梯,敲门过后,总是潘老师来开门,热情地拉我进屋,坐在门口的小桌边开始每次的学业指导,现在想来,很是过意不去,占用老师宝贵的休息时间。老师家布置得很朴素,完全不像是我想象中院士级别的装修。在家里,宁老师和潘老师就如同邻家的长辈一样,热情、随和,学业指导之余也时常家长里短,喝着潘老师倒的茶,吃着水果、点心,聊着家庭、生活中的琐事,与老师重点实验室的办公室相比,完全是两道不同的风景。除了学业方面的建议外,宁老师在家话不多,总是微笑地听我和潘老师话家常,看得出潘老师在家的地位,老两口几十年相濡以沫,一个眼神一句话,都那么的默契、自然,心有灵犀。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外开会、散步,潘老师都极为操心宁老师,以前看着宁老师和潘老师牵手走路的背影,很是向往。
    2012年10月,宁老师80岁生日,见到了许多成绩斐然的师长,也看到了自己未来前进的标杆。老师是大地测量领域的大家,我虽然是工程测量专业出身,也想着能从事大地测量方面的研究。试探着向老师汇报了想法,老师很高兴,建议我要打好大地测量方面的基础,并从书房取了《物理大地测量学》、《大地重力学》、《地球形状及外部重力场》三本书,借我回去学习。由于是在职攻读,回归单位后,也想参与到省测绘局的有关项目,前后学习了一年的基础理论,但由于政策保密等原因,这个方向没能坚持,老师还是有些小失望。
    由于资质鲁钝、工作牵绊,学业精进有限,老师却始终给予我足够的耐心、理解和包容,每年不多的见面,也总是关心我的工作进展,鼓励的话语很多。2020年3月15日,在武汉疫情向好、春暖花开时,老师离我们去远行,心情之难过难以言表,诸多不舍,只有在众多的纪念文字中不断找寻老师的身影。
    老师一辈子以教师育人为乐,在测绘领域的教育和科研事业中默默耕耘、呕心沥血,爱国敬业爱家,谱写了不平凡的一生。对于弟子,老师是院士,是泰斗式的专家,更是位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长者和智者。师恩难忘,老师永在心中。作为学生,在您精神的指引下,永不忘投身教育事业的初心,保持热情,努力工作,静心教书育人,爱护家庭,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主动下沉生产单位,不断学习提高,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自己的贡献。
天长地久有时尽、师恩绵绵无绝期,永远怀念您!
 
学生吴学群
2020年3月18日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