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10.22 — 2020.3.15
个人悼念[返回主页]
师恩浩荡,教泽流芳
——追思我至亲至敬的导师宁津生院士
    早春三月的南京,到了下午依然有些阴冷,一场突如其来的举世疫情,几乎让整个国家停摆,此刻本应熙熙攘攘的南信大校园静寂得无人。3月15日,是我返宁以来结束居家14天隔离的第一个周末,从食堂打晚饭回宿舍的路上,我得到了导师宁津生院士已于下午4时6分在武汉协和医院驾鹤西去的确切消息,不禁悲从心来,泪水即刻模糊了双眼。那个一直关爱我,谆谆教诲,不遗余力支持和帮助我的老先生,那个慈目亲和、温文儒雅、亦师亦父的长者,我再也无法见到了,我再也无法听到他那富有磁性的一声“欧阳永忠”的招呼了。
    惭愧的是,我没有如师兄弟们第一次见导师的那种清晰而深刻的记忆与心理变化过程,或许是因为我的不长心和开化迟钝,也或许是因为我来自一个与武测重力场研究团队有着传统情谊、并有着持续业务交流的单位所致。与宁老师的亲近,我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感觉,是我把宁老师对每一个人一视同仁的关爱当错觉了?还是我因宁老师多年来持续的关爱与支持而把我前期心理的渐变过程自动替换了?我自己无法解释,反正就是感觉与宁老师是那种很自然的亲近。
    1992年在解放军测绘学院本科毕业后,我分配到了天津海军海洋测绘研究所工作,跟随管铮、黄谟涛、翟国君等老师从事海洋重力测量方向的科研课题,管铮老师的父亲管泽霖教授是武测的知名教授,与宁老师是要好的同事。那时研究所与武测在重力场领域已有紧密的课题研究合作。1993年,翟国君老师跟随宁老师读博士,进一步密切了双方的往来与合作。2001年9月,宁老师应邀担任科技成果评审委员会主任,参加了翟国君老师牵头完成的两个海军重点科研项目的技术鉴定,这是我第一次零距离与宁老师接触。2000年1月至2005年3月,翟国君老师牵头著述的《卫星测高数据处理的理论与方法》和黄谟涛老师牵头著述的《海洋重力场测定及应用》,先后获得国家测绘科技著作出版基金资助,由测绘出版社出版,宁老师百忙中先后为这两本专著写了序,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与鼓励。这一系列的工作,进一步加深了我对宁老师的了解,一个可亲、可敬、可景仰的大家风范老师已在我心里扎了根。
     2005年,经翟国君、黄谟涛两位老师的推荐,我顺利通过报名审核,参加了武大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最初考虑了两个方向,一是跟随刘经南院士做GNSS方向,因为当时所在系统在这一领域的差距较大,二是跟随宁院士做重力场方向,自己一直从事重力场的相关工作,基础较好。这一年申报刘院士的学生过于集中,招生名额又有限,我决定跟随宁老师做重力方向。经海军工程大学边少锋教授向宁老师推荐,正在外地出差的宁老师欣然同意接收我这个弟子。我没记住第一次去宁老师家的准确时间,只是记得那天天气还比较热。宁老师在家里就像是邻家伯伯,随意平和,招呼我在桌边相对坐下,面对面交流,潘师母端上了茶,然后继续去忙她的事,偶尔过来插几句话。后来去宁老师家里,差不多都是这样的场景,轻松而温馨。
    宁老师对学生在专业学术研究上的带教,注重因材施教,一人一策。根据我的实际情况,经他协调,并报学校同意,委请黄谟涛老师当我的联合指导老师,以确保我的研究方向既符合海洋测绘未来发展需求,并从总体研究框架上保证论文研究目标的针对性和研究内容的创新质量。我最终能以优秀的成绩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得益于宁老师的前膽布局及论文选题上的总体把控与研究内容适时扩充调整。
    宁老师对学生在学术作风上的培育,注重以身示教,言传身教。宁老师十多年来主持中国测绘学会《中国测绘科学技术学科发展蓝皮书》和中国科协《测绘科学技术学科发展报告》的编写工作,近年来主持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测绘学的编纂工作,我有幸作为海洋测绘分支学科的负责人,在他的领导下开展了六年多的相应工作。既聆听了他对学术工作的标准与要求,又领略了他深厚的学术功底,更见证了他精益求精的学术作风。他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鞭策着我,并转化为我自律前行的不竭动力。
    十五年来,无论我在哪个岗位,我的导师都是不遗余力、全力以赴支持着我的工作,关注和支持着海洋测绘学科的发展。在我任研究室主任期间,两次赴天津担任评审专家组组长,主持我牵头承担科研项目的技术鉴定,在导师的指导下,有两项国家专项成果先后获得了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011年,我兼任《海洋测绘》期刊主编和中国测绘学会海洋测绘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9月10日,学会在长沙举行第23届海洋测绘综合性学术研讨会,我邀请宁老师到会作主旨学术报告,他没有任何犹豫,那年他已79岁高龄。更让我没想到的是,他是9日下午在学校忙完工作,由司机驱车近五个小时,直接从武汉赶到长沙,到达宾馆时已是晚上九点多。第二天上午,他激情饱满地给200多位与会代表分享了他精心准备的专题报告——“测绘与地理空间信息学的发展历程”,与大家集体合影留念后,他和司机连中午饭都没有吃,便又启程赶回武汉,我是事后才意识到,那天是教师节,他回学校还有其他活动要参加。
    2014年,为了提升《海洋测绘》的办刊质量与办刊水平,主管部门批准成立期刊专家顾问委员会,宁老师愉快地接受了聘任,并参加了8月7日在江苏江阴举办的第四届《海洋测绘》编辑委员会工作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宁老师作了专题发言,他指出:当今中国的地方高校还没有真正的海洋测绘专业,只有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有这个专业,因此应联合各方力量,向教育部申请在地方一些测绘专业基础雄厚的院校建立海洋测绘专业,有了海洋测绘这个学科专业的支撑,《海洋测绘》期刊必将在这个学科专业的推动下,越办越好。他还指出,《海洋测绘》作为中国唯一的一个以海洋测绘为主要内容的期刊,是引领海洋测绘学科发展的专业期刊,朝着EI的方向发展是非常必要的。他这些具有战略指导意义的建议,成为一个时期以来《海洋测绘》办刊的持续行动指南。
    2016年10月28日,中国测绘学会海洋测绘专业委员会和大地测量与导航专业委员会在山东科技大学联合举办了“垂直基准及海岸带测绘技术研讨会”,此前,宁老师已控制出差,这次却破例到会给予支持,并积极为山东科技大学推动发展海洋测绘专业教育献计献策。
    十五年来,宁老师每当听到我取得一点点成绩与荣誉,他都非常高兴并给予及时的鼓励。2008年,我被表彰为第七届“海军十杰青年”,2009年因此入选海司先进事迹报告团,赴部队巡回演讲一个多月。他知道后,在不同的场合,逢人就替我宣传。我曾多次当面听到他很自豪地向相关的领导和专家介绍,他为海军培养了三个优秀的学生,边少锋、翟国君和欧阳永忠。宁老师就是这样,他视每一个学生的进步和成长为自己最大的欣慰!其实我这个学生,是最让他操心的一个,由于工学矛盾没处理好,我迟迟没有按预定的时间提交论文答辩,他心里着急,但又怕直接跟我讲,会给我带来压力。于是趁某次开会的机会,婉转地向管铮所长提及此事,让他提醒我及时提交论文答辩。
    宁老师对学生的关爱,细致入微,每一个细节他都在装心里。我是在职博士,带工资读书,但在校学习期间,他总是会提醒高迎春老师及时给我发放研究生生活津贴,我受之有愧。十五年来,宁老师对我总是有求必应,除了我自身工作上的事外,一些单位也通过我找他帮忙,他从来没有不高兴或拒绝,总是想方设法,从不让求助人失望。师母为了他的健康,控制他每月出差的次数,他总是回答説,请的人都是行业内的熟人,能帮就尽量帮。此刻,回想起这一幕幕,我不禁懊悔和自责,对老师索取太多,透支太多。
    这几天在朋友圈,看到了诸多行业大家对宁老师的仙逝表达了无限的哀思与缅怀,评价他是“德为人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恩泽千万,测绘界的圣人”,“宁院士之所以让人敬仰,就是他的骨子里有一种大胸怀,他对普通职工尊重体恤,他对同行照顾一定不遗余力,他对朋友真诚相待,他对后辈更是提携帮助多多。他走过的一生,可以无愧于大道至简,处处留下闪光的正能量”,“宁院士一生把情字看得很重,亲情、同学情,师生情、朋友情时时在他心里,这种情谊遍及祖国各地,这才有成千上万的人热爱他怀念他”。在我看来,这些评价对宁老师而言,恰如其分!
    师恩浩荡,无法一一尽述,唯一能做的就是对标老师,努力像老师那样去做人做事做学问,薪火相传,教泽流芳,为老师争光!
    若有来生,我愿继续做先生的学生!
    宁老师安息!
 
学生:欧阳永忠泣笔于南京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遥感与测绘工程学院
2020年3月19日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