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10.22 — 2020.3.15
个人悼念[返回主页]
最深的怀念  永远的恩师
    3月15日傍晚,我刚在线上完成网课,便接到了边少锋师兄从武汉打来的电话,得知导师宁津生院士离开了大家,永远离开了我们这些感恩他、挂念他的弟子们,心中的沉痛即刻而至,无法自已。
    正月初二,我打电话给宁国斌(宁老师儿子),他说宁老师身体还好,虽然武汉正处在疫情应对的紧急期间,但协和医院对住院病人的防护措施做得不错,整个治疗状况没有受到影响,没想到仅仅一个多月他老人家就驾鹤西去。
    今天北京又下雨了,这几天来我的眼泪就像这三月里的雨,毫无预兆,总是随性地在眼眶打转。宁老师微笑着的身影,总是不由自主地浮现在眼前,我思绪万千,追忆着、怀念着我永远的恩师。
——“爱生如子”
    2019年7月22日,我和师弟孙富平教授到武汉协和医院看望您。当我们来到病榻前,您的第一反应是话未出口泪已先流了出来,这一幕让我刻骨铭心,难以忘怀。此刻,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情感,如同一位慈父长时间未见到自己牵挂的儿女般,我亦为人父,顿时感受到此时此刻您就是看到孩子们回来了的心情。我哽咽着说不出话来,很长时间心情才平静了下来,您亦如此,然后您问询我们各自家庭和工作的情况,问得那么详细,我一一回答着您……临走时,师母就像不放心孩子的母亲一样,对我们千叮咛万嘱咐,让我们不要担心和记挂宁老师的身体,特意告诉我们这家医院条件很好,是建成协调安排的,亲情溢于言表。
    这些天来,您和师母关怀弟子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如同一幕幕电影,反复映现在我眼前。
    1990年,我由祝永刚教授推荐,并通过博士选拔考试,有幸成为了您的第三个博士研究生。那时,我的家在郑州解放军测绘学院,有了一个不到一岁的女儿。我撇下家中妻女,独自一个人来到武汉,入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初到武汉,气候和饮食都不习惯,那时候全校博士生较少,都分散在各个教研室培养。当时身为校长的您,除了繁忙的学校工作之外,还时时刻刻关心着我的学习和生活。那时,我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好,您和师母给了我很多帮助。每年寒暑假返郑州前,您和师母都会给我女儿提前精心准备各式各样的玩具和礼物;每当我太太带女儿来武汉探亲,您和师母就把我们接到家里,给我们一家三口做好吃的,给我女儿买好玩的,您二老特别疼爱孩子,每次总是逗得我女儿十分开心。即使我毕业后这么多年,每次去武汉到您那儿,您和师母都会问寒问暖,捎上很多礼物,您和师母对学生如父母般的关爱与照顾,难以一一言表。
    还记得,当年国际著名物理大地测量学家、时任IAG《大地测量手稿》主编的丹麦哥本哈根大学Tcherning教授,应宁老师邀请到访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晚饭后我陪Tcherning夫妇散步,他夫人问我“你结婚了,半年才有一个假期回家一趟,一个人在这苦读不想家吗?”,我张口就回答说:“不想!经常到导师家、还有师兄家里蹭吃蹭喝,就跟自己家一样。”的确,在您和师母那儿,我一直享受着家的温暖!
 ——“春蚕力行”
    一月前,我和师弟孙富平教授到医院看望您的时候,您还说要参加十月的杭州会议。其实我们知道,您这是一年来,第二次因情况不乐观而住进医院,病魔已经透支了您的身体,人已经消瘦了很多,可是您依然心心念念牵挂着您一辈子奋斗的测绘事业,想要将自己最后的一丝光与热献给您一辈子攀登的研究领域。您的一生,无时无刻不在诠释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您不愧为“大地之星”、“科学大家”,您的科学与奉献精神和乐观的情绪,感染着我们,激励着我们,更鞭策着我们。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GPS定位技术刚刚应用到大地测量与测绘工程领域,很快便显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您作为国内外著名的物理大地测量学家,不仅敏锐地意识到 GPS技术将很快取代常规大地测量方法的趋势,更意识到GPS技术将要给物理大地测量与重力测量方法带来革命性的进展。根据爱因斯坦的等效原理,运动平台上的加速度计(重力仪)观测值是合力(称为比力Specific force),不能分离出重力加速度来。但是,随着GPS厘米毫米级高精度动态定位技术的成熟应用,就为这种分离提供了可能。事实上,GPS毫米级载波相位测量方法已经用来高精度确定三轴上的运动加速度分量,可以从比力中成功分离出重力加速度,这就是目前标量航空重力测量(一维)和矢量航空重力测量(三维)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就是在这样背景下,您给我确定了“GPS/INS组合测定重力场理论与方法”这个博士学位选题方向,同时组成了以祝永刚老师(INS方向)、刘经南老师(GPS方向)为成员的联合指导组。您还邀请了时任国际大地测量协会(IAG)主席、卡尔加里大学Schwarz教授到武汉讲学(当时Schwarz教授、Weiming博士团队是国际上该领域的研究中心),并推荐我去访学。您不仅“师傅领进门”,还利用一切机会给我的学习和论文研究提供指导和资料等条件。读博期间还没有互联网,那时候的学习材料全部是纸质,国外资料出版很久后才能寄到图书馆,记得当时在《大地测量手稿》发表文章往返邮寄加上几次校稿需要很长时间。您利用身兼好多个国际学术组织成员的条件,每次从国外获得的第一手资料总是优先提供给学生们阅读和学习,获得的第一手信息情报也总是尽快交给弟子们分析研究。您的一生,特别是您对学生高屋建瓴的授业指导,让我们一生受益,您像一支红烛那样为后辈献出了所有的热和光,照亮我们一生的事业航向。
——“学贵得师”
    我至今都非常庆幸从1990年开始就进入了这一领域,并持续多年进行研究,让自己学到很多东西,不仅丰富了自己,更沉淀了自己扎实的专业基础。1995年,受WeiMing博士和Schwarz教授邀请,我成为了国际大地测量协会IAG特别研究组SSG3.164(航空重力仪器与方法)成员。同年,基于博士论文研究成果撰写的文章,受邀参加了中国科协第二届国内外青年优秀科技工作者年会,并与参会代表一起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会见。博士毕业后,我离开解放军测绘学院,调入到了原国防科工委(后总装备部)指挥技术学院,即现在的战略支援部队航天工程大学工作。虽然工作单位变了,但仍然从事于卫星导航定位、惯性导航定位、空间大地测量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目前还担任了北斗重大专项专家组成员和北斗全球连续监测评估系统副总师,2011~2017年还担任了联合国卫星导航委员会监测评估工作组联合主席。博士学习期间的所学,是我能够取得这些工作成绩的基础。“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感谢导师的栽培,学生永生难忘!
    “师恩常存魂梦里,深恩永志我心中!
    宁老师安息!

学生 战略支援部队航天工程大学董绪荣泣笔于北京                   
      2020年3月25日